如果自己愛的人不愛自己,
人生就會不幸福嗎?
「人生最大的幸福,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。」~張愛玲
看著朋友寫出張愛玲的經典名句,我馬上想到一位媽媽分享的狀況。孩子升上了國中,時間點就在那暑假,突然像變成了惡魔,親子關係明顯惡化。不少家庭也有類似的狀況,國一是個常聽到的時間點,從此某種甜蜜就回不去了。
孩子小的時候,大部分親子關係會有甜蜜期,那個時候愛意最濃,但當時孩子沒有能力認識父母。等到孩子大了,有足夠的人生經驗可以作為參考,來瞭解父母作為一個人的堅強與脆弱,卻又已經逐漸跟父母遠離,失去了動力。
其實也不能說,青少年就不愛父母,討厭並不等於不愛。只是,被父母鍾愛的孩子,開始在情緒上厭棄父母,這就會讓父母不幸福嗎?
不管是最近看的書,或者一些聽聞閱歷,我深深地感覺到,只要自己不背棄自己,要進入幸福或喜悅就比較容易。尤其在我們從關係中獨立起來之後,對方喜歡我們也好、不喜歡我們也罷,情緒上也許受到一些影響,但照顧自己、持續理解自己、接納自己的動作不變。
別說對方不喜歡我們,就算對方真的喜歡我們,也有不少是對方的認定與投射,不見得基於對我們深刻的瞭解。那麼,當我們體會到,對方對我們的喜歡,是基於表象,我們除了表面上禮貌稱謝,又何必當真奉陪?
當我們對自己有足夠的肯定,我們對於他人肯定的渴求,也就漸漸淡泊了。
張愛玲的成名小說,幾乎都在三十歲之前寫成,當時大環境動盪,她的情感也困頓流離。她心中的愛,有很大的可能,跟克里希那穆提所描述的愛,有相當的差距。
而張愛玲的愛,所喚來的是什麼?我們可以從她的生平,推知一二。
克里希那穆提所描述的愛,經過了層層的剝離,進入核心。大愛至簡,但簡單絕非容易。不過,沒有深厚的覺察為後盾,只會覺得讀到亂碼,不用勉強。跟各位分享他的話語,祝福各位,
「人生最大的幸福,是發現自己愛著自己!」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愛和空虛不能相容
當你感覺寂寞的時候
就沒有愛
你可以將空虛
藏在「愛」這個字底下
但是當你愛的對象
不在那裡或沒有反應的時候
你就會知道空虛是什麼
你也會受到挫折的感覺
我們用「愛」這個字
當作逃離自我、逃離自己的
貧乏的方法
我們依賴所愛的人,我們會嫉妒
當他不在或死去了,我們會想念他
然後我們找尋其他形式的安慰
某些信仰,某些替代品
這些是愛嗎?
…
所以,愛是快樂的嗎?
…
愛會嫉妒嗎?
有人能去愛一個
嫉妒、貪欲、野心、暴力、服從
全然脫序的人嗎?
所以愛是什麼呢?
顯然它不是這其中的任何一項
…
看看這個事實
看到了之後
你就會放棄你的野心、貪欲
所以,經由否定
你會找到最不平凡的東西
這就是愛
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17年5月《療癒誌》上市
博客來(79折)
https://goo.gl/fNwH8W
金石堂(79折)
https://goo.gl/P9g26T
誠品(79折)
https://goo.gl/Snaj8b
讀冊(79折)
https://goo.gl/0mBJ6U
海外 馬來西亞大眾—親簽明信片
https://goo.gl/mqnm56
療癒誌BV與各章簡介播放清單
https://goo.gl/C6ZSLB